校友故事|杨如义:带着“潍科人”的名片奔赴山海

作者: 时间:2024-12-12 点击数:

个人简介:杨如义,男,辽宁葫芦岛人,潍坊科技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。毕业后通过辽宁省公务员招录,考入某市基层政府,现挂职锻炼于市委市政府信访局。在校期间任班长、广播电台播音部长、主持团成员,曾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,山东省艺术展演突出贡献奖,优秀毕业生、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,校级各类比赛一二等奖十余项,连续四年主持校军民联欢晚会、新年晚会等各类活动百余场。


回溯过往,逐梦之路开启

回望过去四年在潍科的美好时光,杨如义感恩化工与环境学院的老师给予了他成长的关怀与锻炼,奠定了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决心;潍科志同道合的朋友,给予他任性的包容;2016级环2班的28名同学,给予他梦想之路上最大的支持;广播站和艺术团,给了他珍贵的友情。毕业以后,他曾多次梦回潍科,回溯着那段青葱岁月,回想着老师教给他的为人处事的道理,终身受用。如今,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,杨如义表示他会一直坚定心中理想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
人生起航,潍科扬起风帆

2016年的秋天,微风吹拂着迎曦湖阳光照耀的水面,又一批学子进入潍科的校园,杨如义便是其中一员。站在学院大门前,稚嫩的他有些不知所措。踌躇之际,远处的一位老师迎面走来,询问他的专业姓名,为他耐心介绍报道流程,最后让一位学哥把他送到了宿舍。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他的辅导员——董立斌老师。在他的记忆中,四年大学,董立斌是老师,也更像一位朋友,帮助和激励着他。

四年来,杨如义的大学生活可谓充实而丰富:一方面在象牙塔中畅游知识的海洋,带领团队入围省科技创新大赛,参与两项专利的发明。另一方面得益于黄丽丽老师信任,他可以在校园舞台之上展现自我,成为校园“金牌主持人”。同时也在大学接触了教培行业并开始兼职,故而整个大学阶段,他基本没用到家里经济支持。兼职收入在开销学费和生活费后,毕业时还有了一笔自己的小存款。杨如义说到:“潍科,是我人生中最温暖的地带。回首在大学的日子,总能在烦躁忙碌的时候给我疲惫的身心以清新的鼓励,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也终身受用。”毕业后,根据辅导员的建议和自己的人生规划,他考取了公务员,加入服务人民的队伍之中。

扎根基层,青春一路生花

“基层是最好的课堂,实践是最好的教材,群众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在基层,同那些十年如一日的老同志、老前辈们相比,杨如义还稍显稚嫩。刚到工作岗位时,还有些不太适应,带着“书生气”,他深刻学习实干担当精神,不断进步向前,在问题中总结经验,在实干中以练促学。扎根基层的工作中,他见证过洪水肆虐的夏天,大雨滂沱中保卫人民安全的堤坝被高高筑起;亦在寒冬之际,他加入青年党员先锋突击队与疫情做斗争,消杀、送物资,每天脱下防护服,汗水早已浸湿衣衫,但心里却有着满满的成就感。那一个个开会研讨的日夜,那一回回城市乡村的奔波,都记在了他那本工作日志中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杨如义深知,人民生命无小事,实干担当为真知!他从乡村走出求学,又回到乡村服务。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,将初心和使命篆刻心底,他的信仰和理想,是他投身为人民服务大潮的源源动力!

踏浪前行,勇立时代潮头

时至今日,杨如义犹记得在潍科时老师说的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妄自菲薄,潍科人无论在什么岗位和环境下都应比其他人更先适应,更优秀。”这句话一直深深刻在他的心中。基层工作,面对的不仅是广阔天地,更是许多接踵而至的挑战。一回回行走于祖国山河间,广大基层干部奉献青春力量,他有幸亲眼见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,各产业取得高质量发展,村民的腰包鼓了,素质提高了,笑声、读书声、文明和谐的局面遍布美丽中国。

“潍科人”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怀揣的身份,即便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北,隔着1076公里的距离,他也并不会忘记在化工学院的成长与树立的初心,铭记着学院的栽培,用“修身博学求索笃行”的八字校训激励着自己,扎根于最基层的广阔天地,在他选择的道路上求是求新,发光发热。

化工与环境学院  联系电话:0536-5106528   潍坊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